[2]虽内有瘀血,断不可下,急用花蕊石散内化之,盖恐下之,因泻而 [3]若元气虚甚者,尤不可下,亦用前散以化之。注:[1]劳瘵日久不愈,互相传染,因内有劳虫,宜灸鬼眼穴。
注:[1]少府穴,主治咳疟久不愈,臂酸,肘腋挛急,胸中痛, 及妇人阴挺,阴痒,阴痛;男子遗尿,偏坠等证。[2]上承□、辅二骨之末,有大筋附之,俗名脚挛筋,其筋从跟骨过踝骨 ,至腿肚里,上至腘中,过臀抵腰脊,至顶,自脑后向前至目眦,皆 [3]若落马坠蹬等伤,以致跟骨拧转向前,足趾向后,即或骨未碎破,而 缝隙分离,自足至腰脊诸筋,皆失其常度,拳挛疼痛,宜拨转如旧, 药饵调治,皆同前法。
注:[1]脾俞穴,主治内伤脾胃,吐泻疟痢,黄疸,食积,症瘕,吐血, 喘急,及小儿慢脾风证。【注】[1]内障初患,如同好眼,但视物常见五色花飞,昏而不明,如在雾烟之 中,瞳中隐隐似翳,渐无精采射人,其瞳色或变黄、白、绿、乌、黑 ,浑红无定,久则成五风,内障之证也。
【注】[1]凡下针,若气不至,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, 上下、左右推而行之,引而止之,往来循之,使气血上下均匀, 针下自然气至沉紧,得气即泻之意也。由胆经积热,流入膀胱,壅遏不行而成。
凡诸井穴肌肉浅,不宜深针自古传。[2]补筋丸:见□骨伤 [3]万灵膏:见囟骨伤[1]跟骨者,足后跟骨也。
[2]从中封穴循内联踝五寸,入于蠡沟穴也。凡丹形初见,即用牛、羊精肉片贴之,甚则用砭法,令出紫血;色重不散者,以柏叶散敷之。